壮族铜鼓习俗是指流行于东兰、天峨、南丹、巴马、凤山、大化等县(自治县)红水河沿岸一带壮家村寨,每逢遇到在蚂虫另节、春节、丧葬、建新房、婚庆等,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2006年5月,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铜鼓是壮族最早使用和铸造铜鼓的民族之一。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生活在中国红水河流域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此后,铜鼓向北传入了四川邛都,向东传入了贵州和广西、广东,向南传入越南北部,向西传入缅甸、泰国。铜鼓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中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某些遗迹和历史的回忆,只有一部分地区和民族还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成为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就目前所知,保留铜鼓文化活化石的地区有两大块:一块是中国南部贵州黔南和广西桂西北接壤的红水河流域地区,这个地区往南延伸到云南的文山、红河地区,并伸入到越南西北部山区;另一块是中南半岛西北部,以缅甸东部掸邦高原与老挝、泰国交界的山区为中心,往北伸入中国云南南部边境。这两大块互相靠近,断续衔接,历史上都比较封闭。在这两大块铜鼓分布区里生活的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泰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藏缅语族的彝族,孟一高棉语族的佤族、克木人,还有芒族、布标人等,都还使用铜鼓。目前中国还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傣族,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苗族,瑶语支的瑶族,属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河池壮族使用铜鼓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这一地区使用冷水冲型铜鼓的僚人。
◇基本内容
一、蚂虫另节使用铜鼓。分布在东兰、南丹、天峨、大化等地的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中,每年举行壮族“蚂虫另节”的时候,凡有铜鼓的村寨必需将铜鼓拿出来敲打,以此聚众,并在蚂虫另节中以铜鼓作为打击乐器使用为活动助兴。
二、春节使用铜鼓。春节是壮族村寨使用最主要的场合之一。他们一般在腊月末将铜鼓取出,擦净并以酒肉祭鼓,挂于家中任人敲打,正月初一后至于屋外敲打,有的乡村还在初一时使用铜鼓,并抬鼓击鼓串门拜年。
三、丧葬使用铜鼓。东兰、巴马、南丹等县(自治县)有的壮族村赛还在老人去世时,入棺、“安龙”、出殡或到墓地敲打铜鼓的习俗。
四、建新房使用铜鼓。东兰县长江、巴畴等地有铜鼓的壮族在盖新房立木架时,燃烧鞭炮,敲打铜鼓直至房子的整个木架安装完毕。
五、婚庆使用铜鼓。东兰县长江、大同等乡镇一带的壮族在婚庆中,当新娘要过门的前一天,男方在家中悬挂铜鼓敲打,以添接亲热闹或庆贺,有的还有成群的孩子围着铜鼓欢跳,吟诵铜鼓歌谣。
◇相关作品
铜鼓歌谣、铜鼓祝贺歌、单勒脚歌、铜鼓舞、十二生肖鼓点等